许贵、新民、东林三所小学是大圩乡最边远的学校,1993年从合肥师范毕业以来,郑林就在这三所学校之间辗转任教。起初被分配到许贵小学,一年后被调入新民小学,1999年因工作需要他来到东林小学,达6年之久。家住在圩西,到新民小学上班,郑林每天天不亮就出发,骑车需要40多分钟,下雨下雪更是路途坎坷,漫卷的雪塞满了车辙,他蹲下来用树枝刮掉,没骑多远又满了,直到冰雪封冻了车轮,再也骑不动了,他只好半推半扛着车来到学校,任汗水和雪水湿透了棉衣。
东林小学座落在南淝河岸边,学生数不足百人,六位教师、六个年级,是我区唯一一所复式学校,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一年四季,顶酷暑,冒严寒,郑林从没有因为学校离家远而迟到早退。他带的复式班级,同一堂课,上半截给一半孩子教课,下半截则给另外的孩子们辅导作业,而且郑林的课时总是比别人长。对此,他任劳任怨、不计名利、无怨无悔。其实,在2001年,郑林有一次调动的机会,可当他知道学校还有一位青年教师,正因为离家太远与女朋友闹别扭时,他悄悄决定把这次机会让给同事,校长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学校需要你,学生需要你,可你的家庭也需要你,你要做好这个选择。”他说:“我已经在大圩安家了。” 如今同他一起分配到大圩的十几个同学,大部分调离了农村,而郑林却越调越远,工作环境越来越艰苦,他并不感到颓丧,“乡村的孩子需要我。”
扎根在这块土地,郑林决定在这里建起一片“绿荫”,给这块贫瘠的土地,这里的孩子和百姓带来希望。在他看来,“学校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学校的经费很少,破旧的课桌椅、门窗维修,房屋拣漏,郑林都是自己动手。为了美化校园环境,他和老师们拉板车到几公里外的圩埂上挖树苗、花苗,第一天挖了两车,第二天他弟弟结婚,他本应在家帮忙,可为了让花草能尽早入土成活,他还是默默离开家到学校栽树。
教育对于他如同生命。走上工作岗位后,郑林就一直担任班主任。每次,他坚持对每位学生每学期进行至少两次家访。特殊的学生则经常家访。村民们常常看见他,一个人走在狭窄的田埂路,进村入户。正值农忙的时候,一些家长对家访工作不理解,在田地里埋头干活,他就到田头家访。有一次滑到田间的水沟里,裤子全湿了,他还是一边帮家长干活,一边和家长谈心,孩子们的父母被感动了,要拉他回家吃饭,又要给他换衣服,他却笑着拒绝。邻村的一位老人硬要把孙子转到他的班级。带过这个孩子的老师都说:“这个男孩邋遢、淘气、成绩极差。”郑林却不嫌弃,他亲自给孩子洗脏兮兮的小脸小手,愉快地和他谈心。得知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又及时进行家访。当看到孩子湿脏乱的房间和卧铺,破旧的学习桌子歪靠在墙上,屋顶的白炽灯上积满了灰尘时,郑林的眼睛湿润了,他什么也没说,静静地帮孩子整理床铺,并找来工具修理好桌子。仿佛就在刹那间,那个孩子突然开始懂事了,帮着打水、找工具。第二天放学,郑林还给孩子送去了台灯等学习用具,课间经常找他谈心,为他补功课,有时辅导他到天黑,还总是把学生送回家。孩子进步像树一样“疯长”,期末被评为学习成绩和行为文明双进步的“进步之星”。后来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学。
为了尽量让边远农村的孩子受到较好的教育,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郑林和同事们积极参与教改实验,课堂上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开拓他们的探索创新能力,开展各项素质教育活动。东林小学上复式班的孩子纷纷在“爱国主义读书征文”活动中荣获多个奖项;他们的书画作品,还参加过省、市级竞赛;郑林所带班级各科的成绩在全镇检测中更是屡屡名列前茅。
在这个偏远的宁谧的乡村校园,秋色渐浓,那四周笔挺的白杨正沙沙作响,荣获全省模范教师的郑林没有什么不同,他还是以一种同样的姿态坚守在那一群爱他也被他爱着的孩子们的中间。